一、政策背景:特色产业成县域经济“核心引擎”
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于2025年7月出台《高质量打造“特色之乡”行动方案》,明确提出到2030年建成10个全国知名、20个全省有重要影响的特色之乡,将特色产业作为破解县域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抓手。这一战略立足湖北“好山好水好土地”的资源禀赋,呼应省委“新时代鱼米之乡”的四区建设目标(国家优质农产品生产区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、科技创新引领区、和美乡村样板区),旨在通过产业升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。
二、实施路径:“三个一批”分类施策
《行动方案》创新性提出“重点支持、积极培育、整合优化”的差异化推进策略,避免“一刀切”发展模式:
路径类型 | 筛选标准 | 代表案例与目标 |
---|
重点支持一批 | 资源丰富、全国竞争力强的特色之乡 | 潜江小龙虾、秭归脐橙、仙桃黄鳝(品牌价值226.71亿元)、蕲春蕲艾等12个 |
积极培育一批 | 资源有支撑、效益待提升的潜力地区 | 鄂州武昌鱼、罗田板栗、黄梅戏曲文化之乡等19个 |
整合优化一批 | 称号重叠、地域趋同的同质化品牌 | 赤壁青砖茶、麻城温泉等32个,推进跨区域品牌整合 |
三、核心任务:产业链、价值链、创新链“三链融合”
(一)全链条升级:从“单点突破”到“系统集成”
-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:建立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清单,重点突破种质资源保护(如仙桃黄鳝育苗基地)、智能装备应用等瓶颈。
- 数字融合转型:建设智慧农场、智能工厂,搭建供应链平台实现质量追溯数字化(如非织造布产业覆盖32大类130多个品种)。
(二)农文旅融合:激活“多元价值”
支持特色之乡挖掘“农业+”功能,构建:
- 空间载体:乡村旅游重点村镇、农旅名镇(如利川“中国凉爽之都”避暑经济);
- 业态矩阵:“农业+教育+康养”融合模式,打造精品旅游线路(如恩施“世界硒都”健康产业链)。
(三)品牌双轮驱动:地域名片转化消费动能
实施“亮名片+强品牌”行动:
- 将区域公用品牌(如“仙桃黄鳝”)融入城市规划,提升传播声量;
- 组织企业进驻进博会、链博会等国际展会,开拓“一带一路”市场。
四、机制保障:清单化管理与动态监测
- 项目化推进:要求各地制定任务清单,统筹资金优先支持成效显著地区;
- 质量监测体系:建立特色之乡评价指标,确保“名实相符”,避免“重申报轻运营”;
- 跨区域协作:探索“飞地经济”“反向飞地”模式(如麻城与阳新共建“中国油茶之乡”)。
五、实践样本解析:仙桃“双产业名城”的启示
仙桃市凭借“中国黄鳝之都”和“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”双名片跻身重点支持名单,其成功经验凸显政策落地关键点:
- 全产业链布局:黄鳝产业实现“种苗繁育—养殖—加工—贸易”一体化,年产值破百亿;
- 工业升级路径:非织造布产业通过“产能、结构、品牌”三升级,拓展至航空航天等高附加值领域;
- 品牌价值转化:区域公用品牌纳入国家农业精品培育计划,国际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。
六、战略展望:特色之乡如何重塑湖北经济地理
《行动方案》不仅是产业规划,更是县域经济空间重组的路线图:
- 产业集聚效应:依托15个优势区和示范带(如江汉平原农产品生产区),形成“一乡一品”集群;
- 城乡融合支点:打造经济强镇、商贸大镇,吸引人才返乡创业(如京山网球特色城市带动体旅融合);
- 绿色转型示范:结合“和美乡村”建设,推动生态资源向产业资本转化(如大冶“中国古建之乡”文旅开发)。
结语:从“地域名片”到“发展引擎”的荆楚实践
湖北以“特色之乡”为支点,正在书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:通过政策精准滴灌、产业链韧性提升、品牌全球化传播,让潜江的小龙虾、随州的香菇、十堰的商用车等“金名片”成为带动农民增收、城乡协同的超级IP。未来五年,随着30个特色之乡梯次崛起,“湖北制造”与“湖北味道”将更深融入双循环格局,为中部崛起注入源源不断的乡土力量。